苏轼集金牛股
每日诵读
童心诵古韵,经典焕新生
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每日诵读栏目,今天由“小小领读员”王一诺为大家带来百部经典中的《苏轼集》。
苏轼
苏轼,字子瞻,一字和仲,眉州眉山人。宋代著名文学家。世称苏眉山。因自号东坡居士,又称东坡、坡仙、坡老、老坡。因身为苏洵长子,故世称苏长公。官至翰林学士、端明殿学士,故世称苏内翰、苏端明。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,故世称玉局翁。
苏轼一生共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,二千七百多首诗,三百多首词,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,质量之优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他的文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唐韩愈之文并称“韩潮苏海”;他的诗与黄庭坚之诗并称“苏黄”,被后世视为宋诗的典型;他的词开创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词并称“苏辛”。
《水调歌头》[1]金牛股
丙辰中秋[2]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兼怀子由[3]。
展开剩余86%明月几时有[4]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[5]。我欲乘风归去[6],惟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[7]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[8]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[9]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[10]。
注释
[1]水调歌头:宁九年(1076)八月十六日作于密州。水调歌头,词牌名。《御定词谱》卷二十三:“按,《水调》乃唐人大曲, 凡大曲有歌头。此必裁截其歌头,另倚新声也。”
[2]丙宸:即熙宁九年。
[3]子由:苏轼弟苏辙字子由金牛股。
[4]“明月几时有”二句: 用李白《把酒问月》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”之句。
[5]今夕是何年:《诗·唐风·绸缪》:“今夕何夕,见此良人。” 旧题牛僧孺《周秦行纪》载其诗曰:“香风引到大罗天,月地云阶拜洞仙。共道人间惆怅事,不知今夕是何年。”
[6]“我欲乘风归去”三句:谓本想乘风飞往月宫,而畏寒不敢去。琼楼玉宇,指月宫。段成式《西阳杂俎·前集》卷二:“(翟乾祐)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,或曰:‘此中竟何有?’翟笑曰:‘可随吾指观。’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,琼楼金阙满焉。数息间,不复见。”高处不胜寒,傅幹《注坡词》卷一引《明皇杂录》:“八月十五夜,叶静能邀上游月宫。将行,请上衣裘而往。及至月宫,寒凛特异,上不能禁。 静能出丹二粒,进上,服之,乃止。”“惟”,吴讷钞本、《二妙集》 本、毛本作“又”。
[7]“起舞弄清影”二句:李白《月下独酌》: 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”此化用其意。
[8]“转朱阁”三句: 晏殊《蝶恋花》:“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”此或化用其意。
[9]“不应有恨”二句:司马光《温公续诗话》“李长吉歌‘天若有情天亦老’,人以为奇绝无对。曼卿对‘月如无恨月长圆’, 人以为勍敌。”此翻用其意。
[10]千里共婵娟:谢庄《月赋》“隔千里兮共明月。”婵娟,姿态美好,喻月。许浑《怀江南同志》:“唯应洞庭月,万里共婵娟。”
点评
这首词历来被推为中秋词的绝唱。根据词序,可知此词表达了“欢饮达旦”和“兼怀子由”两个主题,而这两个主题都是在“丙辰中秋”的背景下展开。中秋的主角是月,此词也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中秋之夜人与月的关系。概括说来,上阕写“我”与月的关系,即醉中自我对月宫的种种想象,主要场景在“天上”,是“欢饮达日”的浪漫情怀。下阕写“人”与月的关系,即人类社会与宇宙现象的异质同构,落脚点在“人间”,是“兼怀子由”引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祈祷与期待。
上阕一开始便提出“明月几时有”的问题,问得突兀,也问得天真。“把酒问青天”之问,令人想到李白的《把酒问月》,皆是出于迷狂状态下的诗人意欲追溯宇宙起源的问题。当苏轼把酒之际,他的目光和思绪已投向“青天”,接下来又发一问: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”间得更离奇,更痴迷。明月的诞生距今不知多久远, 如果说月中有官阙,那么彼宫阙的日历今天该是什么日子呢?《周秦行纪》中牛僧孺诗日:“共道人间惆怅事, 不知今夕是何年。”那是从“月地云阶”问人间的年岁, 苏轼反用其意,从地上问“天上宫阙”的岁月。既然人间是中秋佳节,那么想象天上也应该是美好的日子,何况彼处宫阙是如此之美呢。醉中苏轼兴起游仙之想,“我欲乘风归去”,《列子·黄帝》称列子“乘风而归”,此化用其语。这里未用“前去”,而用“归去”,显然是将月宫视为故居,而暗示自已是像李白一样的“谪仙”。然而, 苏载觉得自己已久离天上,恐怕很难再适应广寒官那种孤高寒冷的生活,因而“惟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, 尽管楼宇如白玉般玲珑皎洁,可其寒冷让人无法忍受。 这里暗用了唐人小说中的两个典故,分别摹状月宫的高洁和寒冷。虽然游仙令人向往,但毕竟过于清寒,反倒不如人间值得留恋。“起舞弄清影”二句,有学者认为是指嫦娥在月宫起舞,这恐怕误解了词意。这里化用李白《月下独酌》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”的诗句,正与开篇“把酒问青天”相呼应,表达了词题中“欢饮达旦” 的情景,“欢饮”而至“大醉”,不免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 这正是两位“谪仙”行止的相通之处。而且“我欲乘风归去”以下五句,皆写“我”的感受。我“欲”,我“惟恐”,我“不胜寒”,因而“起舞”是“我”的动作,“何似在人间”也是“我”的判断。“起舞弄清影”二句是倒装句。意谓与其在高处的琼楼玉宇中受寒,还不如在人间“起舞弄清影”。若讲成嫦娥起舞,便与苏轼醉中欲去又留的情感变化了无干系。正是苏轼不忍归去、眷恋人间的态度,才有后来神宗皇帝读到此处的评语:“苏终是爱君。”(见《岁时广记》)
下承接“何似在人间”而来,写人间亲情,即“兼怀子由”。“转朱阁”三句,用“转”“低”“照”三个动词从月照的不同角度,暗示望着明月由中天向西落的彻夜难眠的过程。想必人间有多少离别之人,无论身处朱阁还是绮户,都在遭遇无情明月的折磨,无处逃遁。朱阁绮户代指人间的住所,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对,都是作者特意选用的华美辞藻。低处朱阁绮户是暖色调,带有人间的温情,不同于高处琼楼玉宇那冷色调的寒意。 人间最痛苦之处,乃在于温情的离别,在中秋月圆时不能与亲人团圆。作为不眠之人,作者禁不住无理地埋怨明月:“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”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曾说:“月如无恨月长圆。”意谓月之所以不能长圆,乃在于有恨。苏轼却认为月本是无情之物,不应有恨,但故意与人为难,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团圆。苏轼与弟弟已有七个中秋未能团聚,因而用“长向”二字。 这无理的质问,显示出作者醉中无法排遣的思念之苦。 接下来他又为明月开脱,并非月故意与人为难,而是月本身也像人一样,有圆满之日,也有遗憾之时。当然, 这开脱实际上是自我排遣。“人有悲欢离合”,正如“月有阴晴圆缺”,人月同圆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很难满足。这里暗含一个人人皆知的常理,月既然有圆满之时,那么人也会有相聚之日。遗憾中始终带着希望,这就是苏轼特有的达观心态。最后“但愿人长久”二句,是对中秋之际离别之人提出的最美好的祝愿。在苏轼之前,谢庄《月赋》有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之句,杜牧《秋霁寄远》 有“唯应待明月,千里与君同”之联,许浑《怀江南同志》 更有“万里共婵娟”的句子,都表现出远隔千里共享明月的美好愿望。而苏词这两句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更增加新的内容,不仅要在空间上与明月相共,而且要在时间上与明月相守。只要亲人长久健在,那么即使远隔千里,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离别双方连接起来。“但愿人长久”,突破时间的界限,非此一时,而是天长地久; “千里共婵娟”,超越空间的阻隔,非此一地,而是天涯相共。由此,苏词这两句成为中秋祝福的最强音,穿越近千年仍触动着现代读者的心灵。
这首词充满浪漫的想象和缠绵的情怀,旷达而深挚。 整篇不拘一格,随着情绪的变化和抒情的需要自由书写, 甚至不避多处使用重字,除了王闿运所说三个“有”字“相犯”外,还有“何年”“何似”“何事”三个“何”,“不知”“不胜”“不应”三个“不”,以及三个“人”、两个“天”、两个“时”、两个“事”、两个“长”,等等,但读起来如行云流水,没有丝毫重复拖沓的感觉。其对明月的向往之情,对人间的眷恋之意,以及其高远的境界, 都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。
内容来源
本篇中出现的原文、注释、意思、点评内容均选自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:苏轼集》。
欢迎小朋友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二层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专题图书展示区阅览该书金牛股。
发布于:北京市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