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建亚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,不是没拿金鸡奖锦鲤配资,不是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的名气,而是——张瑜。
是啊,一个人能在暮年承认,最放不下的不是事业高低,而是一个女人,这得是真爱过。可惜,最后还是成了“夫妻到朋友”的收场。
而且这事最扎心的是——不是闹剧,不是背叛,而是平平静静地散场。
就像水面丢了块石头,声音不大,但涟漪一圈圈还在。
回头说他们怎么认识的。
1978年,张瑜已经在《春苗》《青春》里小有名气了,但她知道自己底子薄,没受过科班训练。有人出主意,说焦晃家里藏着一堆表演书。
她不好意思直接去,就让郭凯敏带路。
结果这一去,就进了张建亚家。
展开剩余87%当时的张建亚,是谁?说白了,就是个“借调”演员,没名没份。白天在单位端铁饭碗,晚上跑去工人文化宫演话剧,爱演得不行。别人看他疯,他自己觉得那才是活着。
张瑜一进门,青春、率真、眼神亮,他就彻底沦陷。可人家没把他放眼里。她是厂里重点栽培的,未来的电影明星;他呢?连正式编制都没有。自己也心虚。于是只能把喜欢憋在心里,写信。
一封封写,写学校趣事,写电影感想,写她的作品观后感。她呢?偶尔回两句,大部分时候不回。别人早就放弃了,他却死磕。
这股子劲儿,你要说傻也行,要说执着也行。
1980年,张瑜靠《庐山恋》火遍全国。所有人都在叫她“女神”,观众把她和郭凯敏捆成一对,连她自己都有点迷失。
但张建亚还在写信,祝贺她,劝她别在意外界眼光,做自己。就是这些话,让张瑜慢慢发现——在所有人把她当“明星”的时候锦鲤配资,只有张建亚把她当“女孩”。
这种感觉,杀伤力太大。
1984年,他们终于结婚。婚礼一办,影迷都炸锅了,觉得她“下嫁”,不配。可张瑜不在乎,她说张建亚踏实、负责,是能托付的人。
婚后,她天天拍戏,风风火火。张建亚反而成了“贤夫”,接送、做饭、照顾,一点怨言没有。看上去平稳顺利,谁能想到,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才刚刚埋下。
关键转折在1985年。北电搞明星进修班,张瑜本想报名。院长谢飞随口一句:“你这么有名,谁敢教你?去好莱坞吧!”
一句玩笑话,彻底点燃她心里的藤蔓。她突然觉得,国内的名气和收入不成正比,还背着压力,不如去美国留学。
张建亚一万个不同意:事业刚起步,婚姻刚一年,哪能分开?可张瑜铁了心。
临走前还安慰他说:“你等我,我学成就回来。”
谁知道,这一去就是八年。
八年里,张瑜在美国过得苦到骨子里。
钱被偷过,饿过肚子,打几份工,骑破车赶路,晚上回到地下室倒头就睡。
而张建亚呢?在国内写信,一封接一封。没有电话,只能靠书信。
春节她病倒了,他急得连写好几封,只嘱咐一句话:“照顾好自己。”
1987年,他们在美国重逢。相拥痛哭,觉得再苦也能熬下去。
可问题是锦鲤配资,激情能抵得住时间吗?
信越写越少,话越来越干巴,到最后连寒暄都懒得写。感情不是崩塌,是慢慢干枯的。
1991年,张瑜学成归国。两人重逢,却发现激情已不在。
她劝他去美国,他劝她留国内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最后,她把离婚协议放到桌上,说:“我们没有爱了,像陌生人。”
张建亚急了,拼命劝,可她决绝。他只能签字,还写下一句话:“一别两宽,祝你我都比剧本活得精彩。”
这话后来成了经典。可当时,怕是心里滴血。
离婚后的走向,完全两条路。
张建亚把精力全砸进电影,很快拍出《三毛从军记》,一举成名。大器晚成,终于在第五代导演里有了位置。
张瑜呢?在美国屡屡碰壁,没能进好莱坞。她想回国,又怕别人说“混不下去”。
直到1993年,张建亚亲自写信邀请她:“回来吧,你的观众在等你。”
这句话,她没扛住。回国演了他的戏,算是归来。
但感情上,她彻底关上门了。张建亚再示好,她也装作没看见。
后来,他们关系逐渐变成了另一种状态。
2000年,张建亚再婚,有了孩子。张瑜送祝福,还和他妻子见面。
此后每次回上海,都去看望他们一家,参加聚会。
夫妻不成,亲人倒是成了。
张瑜一直单身。她不是不婚,而是再没遇到能让她心动的人。
张建亚心疼,也无奈。晚年回忆时才说:“我最大的遗憾,就是和张瑜从夫妻变成了朋友。”
这故事给我的感受是什么?第一,爱情真经不起时间和距离。
再坚固的承诺,八年空白都能磨没。张瑜赌了一把,想在美国闯出一片天,结果赌输了,顺带把婚姻也输掉了。
第二,男人的执着和女人的倔强,有时候不是互补,而是互相抵消。
张建亚能为她等、能为她撑,可就是改变不了她的决定。
第三,遗憾并不意味着失败。张建亚有了事业和家庭,张瑜也成了女强人。只不过,他们没能一起老去。
很多人觉得他们的结局太遗憾,但换个角度看,正是因为没彻底决裂,才留得住体面和情分。
张建亚那句话——“一别两宽,祝你我都比剧本活得精彩”,其实已经是他们关系的最优解了。
剧本之外的人生锦鲤配资,本来就没有完美结局,有的只是尽力演绎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升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